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阅读本书之前,我是带着困惑的。习近平总书记出任正定县委书记,正好三十而立,之前没有地方从政经验,担任一县之长,能否真正立足当地?他是怎样当这个县委书记的,又给当地留下了什么?这也是我本次分享的主旨所在。
本书中的习近平不是一味的高大上、高大全,而是有故事、有个性的人物,整体描述饱满,细节介绍到位,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总书记,甚至在这些琐碎的细节中,让我们得以窥视中国政治的一丝秘密。
先来看30岁的习近平,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要回答的就是习近平去正定是被动还是主动的?书中给我了我们明确的答复,这是习近平主动想做的,这不同于习近平去陕西梁家河当知青,是被迫的。在《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中,根据多位被采访者或隐或明的介绍,判断出习近平去当知青是无奈、被迫的,如果想更深入了解习近平,应该是两本书共读,才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而去正定,习近平的答案是自愿,书中有两位被采访者都做了具体说明。当初,习近平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军委办工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呆在中央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习近平却选择到基层历练,因为他一直在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代人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补回失去的青春?”
弥补青春的最好选择和答案就是去地方,其背后又是习近平身上是指哪个装着百姓,正如书中所说,目的就是要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身体力行地做实事、影响人,能改变一点是一点,能起多大作用就起多大作用。用当下时髦的话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他的奋斗目标。所以在三十而立的年龄即将到来之际,他把自己下放了,计划去乡镇当一名书记,只是最后未能如愿,当了正定的副书记,但他的初心始终没有变,在正定,他不摆花架子、不搞虚的东西,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解决百姓困难,踏踏实实为民做事,这种“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的情怀,深深感动着我。
再来看,30岁的习近平何以为立这个问题?其本质就是习近平在正定做了什么?这是本书采访的重点所在,书中有太多的描述,不一一赘述,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习近平深远的战略眼光。我们说思想高度决定道路长短,作为一方之长,如果没有超前的意识,不能站在未来几十年的高度思考这个城市的发展,决策很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百姓的评价也会随着官员离开而跌入谷底,但是在正定,习近平的许多决策,至今仍能熠熠生辉,这是让人钦佩的,也是他能够真正得到百姓拥戴的原因。
最典型的就是他在任上出台《人才九条》,博览人才,包括很多时候,都是他自己亲自上门招贤纳才。现在我们都知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两年全国各地上演的抢人大战,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但放置于1983年的正定,就更显的弥足珍贵。
当时出台“人才九条”遭受到巨大争议,书中有非常全面的介绍,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却能顶住压力、坦然面对,而事实证明“人才九条”是正确的,为正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决策,即便过了几十年,仍然能发光发亮。
对于习近平在正定的付出,我想也可以用保尔柯察金的话来该国:“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他在正定的3年多时间,是特别值得吟唱、歌颂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