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和艺术创意相结合,生产创意农产品和设计创意农业活动,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发展创意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创意农业的起源和特征 1、创意农业的起源:创意农业的提出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创意产业又名创造经济,发源于英国。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小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根据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定义的界定,共有13个行业部门包括在内: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电视广播等。进入本世纪以来,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全球快速发展,其概念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调整采用。创意产业为各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浪潮也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在中国,发展创意产业与中央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一致的。进入本世纪以来,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地。发展创意产业,特别是发展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诞生的高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浪潮和文化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革中央在2008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发表提案,主张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国应走创意农业之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创意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创意农业的显著特征是“三生、三新、三农、四高、四化、四变、五型、六美”。 “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创意农民;个性化创意农产品带来“三新”,即新商机、新市场、消费新时尚。“四高”即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四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新型农产品;“四变”即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加快农村向景区转变,农民向景民转变,一产向三产转变,促进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创意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是富于“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通过对农产品“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达到突出其独特的美质和形象美、感觉美的目的。 二、各地创意农业发展实践 创意农业尽管起步迟,但近几年在我国各地发展很快,尤其在沪、京、成都等地的郊区,创意农业发展更是如火如荼。 1、天台创意农产品 天台范制葫芦是明末清初的一种宫廷艺术品,种植历史悠久。为了让艺术葫芦发扬光大,天台结合创意农业发展,斥资四五百万元,由天台山艺术葫芦种植公司改进艺术葫芦种植技术。培育出来的范制葫芦:笑容可掬的济公,端庄清雅的观音,慈祥可亲的圣诞老人……一个葫芦,在农博会卖价三四千元,很受市场欢迎。 2、上海创意农耕文化 上海奉贤有万亩油菜花,每年4月一片金黄。当地政府通过举办菜花节以强化对美丽环境的利用。在油菜花节中,他们除了观赏“油菜花海”外,还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艺术写生、文学笔会,游客观赏菜花插花与编织,参与油菜籽榨成菜油等活动,真正感受到田园闲趣。 并且还进行油菜迷宫种植,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利用油菜秆种植“迷宫阵”,使游客体验农业文明,接受农耕教育。以“油菜迷宫”为主题开发多种休闲和旅游产品产生的直接收益约是玉米生产价值的20-50倍。 3、成都创意农业产业 成都创意农业产业是指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将所辖的红砂、幸福、万福、驸马、江家堰等5个行政村打造成占地12平方公里,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 “五朵金花”为品牌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区。三圣街道的5个行政村曾是锦江区最穷的乡村。2003年10月,成都市在红砂村举办了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受此启发,三圣街道以“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 思路来高起点规划,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农业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区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用景区模式打造国家级品牌观光休闲农业的大平台。红砂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打造乡村型开放公园“花乡农居”; “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栽植20余万株梅花,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依托江家绿色蔬菜品牌为媒介,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驸马村种植1000余亩菊花,以菊造景将部分民房改造成院落式工坊,引入剪纸、年画等特色民俗,构建工坊艺术村,称“东篱菊园” , “荷塘月色”是万福村里荷塘通过打造1000余亩超大荷塘,让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近六年来,“五朵金花”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左右,年产值达1.8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583万元,解决了9790个农民不出村的就业安置,带动了商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 三、我县发展创意农业的有利条件 创意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专业合作社纷纷建立,三门青蟹、沈园西瓜和黄秋葵等品牌农产品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为创意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随着我县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其创意因素也不断增加,文化品味得到提升。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青蟹节,以“蟹”为媒,以节会友,在过去特色农业基础上加入了文化创意,挖掘并展示青蟹文化、渔村文化和渔食文化,打响了“三门青蟹”品牌,促进了海洋产业和海洋文化的发展,还带动了餐饮、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农业附加值。还有我县许多地方都有“农(渔)家乐”、“采摘游”等活动,集旅游文化、休闲观光与农业生产于一体,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创意农业类型。 另外,六敖现代农业观光园的启动建设为发展我县创意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总体而言,我县创意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类型不多,创意程度及文化品味不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新、奇、特”农产品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创意农业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四、我县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意农业”认识不足。镇许多干部熟悉“农家乐”“特色农业”等,对“创意农业”显得陌生。对发展创意农业缺少有效指导,也未能进行长远规划。农民对创意农业同样了解不够,目前带动我县特色农业和创意农业的,主要靠一部分视野开阔、脑子灵活的农民。大部分农民视野不够开阔,在经营理念上比较保守,在未见到效益之前,不会主动去做。 (二)土地流转和融资方面的困难。发展创意农业需要规模化、集约化,这就需要为经营者解决土地流转和融资等问题。这两方面的困难在农村都一定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土地流转问题。 (三)缺乏创意人才,创意程度不高,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由于创意农业的高智慧和高创新性,创意农业的发展既需要创意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有赖于创意农业专业人才。我县现有的仅仅是一些农技人员,缺乏发展创意农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这样,我县的创意农业基本上是学习、模仿他人的做法,形式上较多的是“农家乐”和特色种养殖,技术创意与文化创意程度不高,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形不成相应的产业链。 五、对我县发展创意农业的建议 (一)把创意农业提升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层面,政府尽快制定创意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政府要把创意作为我县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创意农业的现状作出科学的评估,制定《三门县创意农业五年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发展创意农业的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确定政策导向。 (二)加大发展创意农业的宣传力度,在农村形成发展创意农业的良好氛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往往受利益驱动,农业部门和各乡镇要加强发展创意农业的宣传。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重点宣传各地创意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或组织部分思想先进、头脑灵活的农民去外地实地考察,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创意农业带来的巨大效益,激发农民参与发展创意农业的积极性,在广大农村形成发展创意农业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新型投融资机制和土地流转机制,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保障。要积极探索金融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可通过农业互助社和政府发放丰收小额贷款卡等方式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实行土地资本化,经营集约化。政府对耕地、林地、农房、宅基地重新确权、颁证,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折价入股。政府可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农户土地先流转到村集体,村集体流转到资产管理公司,由公司统一运作规模化经营。 (四)以六敖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为示范,推动全县创意农业的全面发展。六敖现代农业观光园区集现代化农业生产、高科技农业科研和孵化、绿色食品加工和生态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档次较高。建设过程中要更多地融入创意元素,要创意农产品、创意农耕文化、创意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园区创意农业的带动,推动全县各地创意农业的全面发展。 (五)实施创意农业人才培育工程,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稳定并发展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组织培训,实现由单纯的农技人才向复合型的创意农业人才转变。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意企业的合作,聘请“创意”与“技术”的相关专家组成 “智囊团”,从项目策划、科技支撑、价值分析、市场定位、设计建造、招商营运方面,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另外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创意、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创意农业走入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