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慢病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发达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早死亡的人中,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和癌症而死亡的占44%,是因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两倍。 2009年据县疾控中心慢病监测系统显示, 1-10月份全县共报告死亡人数2104人,人群总死亡率为5.00‰,前五位主要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心脏病。其中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及各种恶性肿瘤四种主要慢性病死亡1005例,占死亡比例的50%。 由于慢病是一种多因素长期积累引起疾病,一种疾病可以有多个危险因素,同一危险因素又可导致多种慢病。因而,防治慢病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同时,慢病通常为终身性疾病,病痛和伤残不仅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 建议: 根据新医改方案中提到的“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建议: 一、将全县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县十二五卫生规划。 二、建立健全慢性病政府层次的领导组织机构,出台相关慢性病相关政策,形成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慢病的因素是复杂的,一果多因,慢病防治工作也是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一个组织和个人。单纯依靠卫生部门,依靠卫生工作者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共识和参与。为此建议在成立政府决策机构,并成立相应的专家咨询组织,并根据我县的慢病防治形势,针对性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三、加大慢性病的防控经费投入。慢病防治是公共卫生产品,属公共财政支付的范围,建议根据防病项目和任务,加大全县慢病防治投入;专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是慢病防治的主力军,县财政应提供充足的保障,使他们不断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并全身心投入。 四、加大宣传力度。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的共同行动,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宣传部门、公共媒体应该加大慢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发动。企业及其它组织要落实员工健康管理的责任,从保护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益、减少疾病负担出发,全面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五、医疗保险机构(县新农合)应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将抵御疾病风险的关口前移,从被动支付向主动维护健康和抵御经济风险相结合转变。将普通人群的健康体检列入医疗保险(新农合)支付范围,并逐步扩大其它预防性服务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