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建设新农村应重视和加强职业农民的培育 |
更新日期:2010-04-01 浏览量:3417 |
|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职业农民,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已取得较好成效,但我县职业农民的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培育职业农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培育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近年来,我县农业经营老龄化、兼业化问题呈加重趋势,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加快,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农的劳动力兼业化明显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缓慢,一些传统农业主产区出现了土地抛荒的现象,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2、培育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农村顺应分工分业历史潮流的需要。农民的分工分业已成为我县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农民通过分工分业,实现身份的多种转变,由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非农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城市市民。在分工分业的新形势下,我县农民有种养大户、合作社成员、农业服务组织成员、回乡创业人员等类型,农民自身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缺少现代公民意识,缺少现代专业技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建议: 1、制定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正视现实,科学规划,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职业农民队伍的素质。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我县职业农民在农业产业各业的分布和构成情况,文化、年龄结构等情况,为制定培育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制定中长期培育规划和年度计划,转移农民教育培训重心,从过去的农村成人教育转到农村职业教育上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分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通过减免学费、发放补助等形式,鼓励有志青年报考大中专院校的种植、养殖专业,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使职业农民后继有人。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这是新农村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职业农民培育的难题。要改善这一状况,除了加大财政投入,还要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能力。要加大对现有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定期开展在岗培训或轮岗培训,增强其服务技能。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技推广站、基层卫生所等乡镇事业单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加明晰,积极探索由受益农民来参与基层服务人员业绩考核评定的相关办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职业农民培育任务重、困难大,农业又是工业社会的弱势产业,要进一步加大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县政府要出台“关于加快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高度重视培养新型农民,实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政府买单,进一步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扩大培训规模,保证培训效果。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吸引和培养有兴趣的城市青年成为新型农民,积极探索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优惠政策。保障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的办公、培训、农产品加工、农机具库房、农产品交易等场所用地给以支持,在土地流转、农业贷款、农产品出口、加工等方面,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有相关的政策措施,给以支持。 |
|
【关闭】【打印此页】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