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关于整治三门县域内马路市场的建议 |
更新日期:2010-04-01 浏览量:4971 |
|
在公路两侧形成农贸集市点,俗称“马路市场”,其形成和发展在当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是农村贸易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它已经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畅通和道路的整治以及镇容、村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县马路市场仍然存在不少,如珠岙、花桥、沿赤等。马路市场的存在,不但是制约我县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的瓶颈,而且对于规范市场主体的合法性,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社会发展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整治马路市场刻不容缓。 一、我县马路市场的现状 1、布局不合理。经济的发展,为三门带来了繁荣,但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市场分布的不合理,导致县域内很多路段缺少农贸市场,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从而为马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2、管理不到位。一是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容量不足。由于市场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很多路段虽有市场,但供不应求。二是收费标准偏高。正规市场因要交纳一定的税费,而本身的管理又跟不上,导致入市门坎高,小本经营者宁愿在外席地就市,也不愿进入正规市场内经营。 3、体制不顺畅。因地域上的重叠,使得许多职能都相冲突,长久形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管不透彻的局面。 二、我县马路市场存在的原因及整治的必要性 马路市场存在,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经济的发展,县域内菜市场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未能跟上,居民有就近买菜的需求,进城菜农和小商小贩也要做生意,有买有卖的人一多,自然而然在马路上形成了集市;二是正规农副产品市场边上,有进城提篮小卖的菜农,没有固定摊位的小商小贩,就在菜场周边做开生意,市民也图方便,图菜价便宜,露天的买卖比场内好做,于是买卖双方都竞相效尤,马路市场“应运而生”。现有的马路市场,大多数属于后者。特别是“城中村”及城市郊区,问题愈显突,整治马路市场势在必行: 1、马路市场影响我县城市形象。市容、市貌是一座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竞争力的标志。 2、占道经营,交通安全存在隐患。这几年虽然市政建设不断加强,道路不断拓宽,但是为数不少的马路市场对马路的“蚕食”同样不可忽视,车辆乱停乱放、商品乱摆、行人乱走等给过往车辆、周边居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存在着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3、影响国家税源,城改难度增加。众多的马路摊点大多采取游击战的策略,哪里人多哪里去,哪里没人管哪里去,既不交费也不纳税,给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经营的一些粗糙商品吸引了部分贪图便宜的居民,刮分了商场、市场的客源,导致正规商场效益较低,影响国家税收。 三、全面整治马路市场的建议 马路市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正规市场的经营,解决马路市场问题建议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方式齐抓共管,持之以恒地加大对马路市场的治理力度: 1、对症下药,分期分批清理马路市场。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整治。取替所有未经批准的马路市场;禁止在主要街路两侧和交通拥堵路段从事占道经营活动。 2、因地制宜,切实推进市场建设。按照“疏堵结合,边建设、边取缔”的原则,在开始取缔马路市场的同时,应着手规划建设室内市场,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办法解决业户的经营场所问题:第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元投资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市场;第二,挖掘闲置厂房场地开办市场;第三,利用周边现有的商场和门市招商、招租,解决部分业户经营场地问题;第四,允许部分特困群体经审批在非主要街道从事个体占道经营活动。 3、长效治理,全力做好巩固成果工作。为切实巩固取缔成果,避免光靠“运动式”的整治,着力点更应放在长效治理上。第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由县政府和乡镇负责,做到取缔一处,巩固一处,管好一处;第二,跟踪检查,强化监督,有关部门不定期的视察,对重点、难点问题跟踪检查督办;第三,将街容、路貌的治理情况和乡镇主管领导的年终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各有关部门和政府各级的共同努力,才能彻底取缔马路市场,全面实现进室经营的目标,真正做到还路于民。 4、对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加强教育提高意识。由于马路市场的管理涉及部分百姓利益,工作难度大,很多基层管理者有畏难情绪,还有可能牺牲管理部门或是管理者的利益,所以,一直以来治理工作很难落实。对此,应当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 5、加大宣传、广泛参与。通过媒介手段加强舆论宣传,使广大市民及相关部门人员了解马路市场的弊端和危害性,使他们充分意识到马路市场交易在商品的安全和质量上都难以得到保证,从而自觉远离马路市场,共同参与到治理马路市场的工作中,为创建文明和谐的三门出力献策。 |
|
【关闭】【打印此页】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