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而且关系到市场竞争能力和农民收入。三门县是农产品大县,也是全省水产养殖强县和“中国青蟹之乡”。如何推动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加快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农村面貌质的改善、农民收入量的增长,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关心的重点。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工作,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初步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基本建立了无公害认定认证的工作体系、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实行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显著提升。
尽管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农民们更多地关心农产品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而忽视了质量安全。违禁违规使用剧毒、高毒农药,不按规定剂量使用,不按安全间隔期规定采收时有发生。在水产养殖中,使用禁用渔药,滥用抗生素、激素,如用三挫灵农药清理养殖塘行为还屡禁不止。同时,随着我县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工农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养殖水域,造成水质严重污染,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导致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 (二)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三大体系基础薄弱,通过认证的农产品比例还比较低,没有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标准体系,全县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仅仅局限于蔬菜、养殖水产品等几个品种上。农业标准化意识淡薄,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等问题突出。 (三)检测体系不健全。有关部门虽然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建立了相关检验检测化验室,但县政府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无专业的检测队伍。同时由于工作经费困难,现有仪器设备、检测手段、技术力量已严重滞后于日新月异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的需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不相应。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环节多,管理难度大,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工商、质监、农业、渔业、卫生等部门,因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统一牵头协调的主管单位,导致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市场准入不规范。由于我县农产品安全没有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难以从源头上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控制。同时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制作到销售面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状,还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的瓶颈。
二、建议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还需要政策、技术和管理措施做保障。
(一)增强“二个意识”
(1)增强农业环保意识。提高种植区农户农业环保意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采取宣传加引导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活动。一是结合农业污染源普查,针对村干部和调查农户开展环保宣传,增强环保意识,使农业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二是通过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倡导农民改良耕作习惯,积极推广安全的栽培技术、施肥技术、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产品源头污染。
(2)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让农民学习掌握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多形式向社会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同时组织农技人员、质量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的培训。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农村质量安全法制宣传。完善乡规民约,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产放心农产品等列入农村的道德建设规范,增强农民的自律意识。
(二)抓好“三大体系”建设
(1)抓标准体系。要充分发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户的作用,引导农民按标准使用农药等投入品。要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制定我县地方标准,使我县主要农产品品种、生产、质量、安全、包装、保鲜和储运等都有标准可依,形成国家、部门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2)抓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论证和销售市场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要加快我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大检测力度,定期进行抽检,并通过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公告检测结果,让市民知晓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引导消费。同时要把监测工作从批发市场、超市等逐步向乡镇、村田间地头延伸,在生产环节上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住。
(3)抓质量认证体系。要加大绿色食品的开发和认证工作力度,帮助企业树品牌、创品牌,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进程,为全县农业农产品优质化、农产品食品营养安全化打下基础,凡拟评为上级优质和名牌农产品的,必须先取得产品质量认证。积极推行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系列标准、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工作。
(三)牢牢把好“五个关”
(1)把好产地环境关。农业、环保、卫生等部门要协同作战、履行职责,建立基地环境定期监测制度,提出净化环境措施,控制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通过对产地土壤、水质、大气进行连续的监测评价,控制外源污染及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对产地环境的污染。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水、土、气的管理,防止周边有害废气、废水、废弃固体污染物对农业生产基地的污染。重点加强对“三品”种养基地的监控,对不适宜种植和养殖食用农产品的区域及时进行调整和禁止生产。定期公布环境质量数据,采取切实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净化措施,保障产地环境。
(2)把好农业投入品关。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滥用农业投入的违法行为。完善农业投入品可追溯机制,禁止销售禁用品种,及时淘汰高毒、高残留品种,鼓励开发销售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资。各乡镇农办要建立对农业生产的巡回监测制度。县乡的农技人员,要当好农业生产的“赤脚医生”。
(3)把好生产过程关。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灌溉用水,推广先进技术和品种,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和监督管理。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生产、贮藏、保鲜、加工标准化水平。做到七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统一测报、统一处方用药、统一时间使用、统一收购、统一建立档案,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4)把好品牌建设关。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打响“特色品牌”、“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涉农企业还可以通过改组、改造,跨地区、跨行业经济联合和兼并,实现品牌扩展,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弱的问题。除了三门青蟹外,我县还有一些知名农产品,如善好黄酒、泗淋西兰花、桃峙蜜桔、丰和大米、草头缢蛏、铁场牡蛎、渔西紫菜等,这些产品都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提高知名度,同时也需要通过品牌的运作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
(5)把好市场准入关。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全部建立生产记录,实行包装标识管理。在农贸市场,重点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同时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要突出抓好索证、索票制度的建立,完善台账记录,落实质量承诺,大力推广电子监管、量化分级管理、风险等级评价等有效手段,建立可追溯机制;督促批发大户实施进货验收制度,实行农产品检测,对零售经营户出具检测报告和销售票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