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者:陈 翔 主办单位:县卫生局 提案内容:
急救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急救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不仅是医学问题,也社会问题。现就如何提高急诊救治水平,进一步加强全县120急救体系建设,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适应小康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我县急救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社会对急救医学重要性认识水平的提高,县级医院和部分中心乡镇卫生院急诊科的装备得到了更新和充实,工作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全县的总体来看,急救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1、医疗急救资源分解。县“120”公共特服号码设在县人民医院,全县没有形成完善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县医院虽有名义上的急救中心,但无法对全县的急救资源进行统一的急救指挥调度,遇到重特大突发事件和重大疫情,政府组织指挥乏力,快速组织医疗急救困难。 2、院前急救功能不到位。急救网络的布局结构、内容、动作不规范,缺乏统一模式,县医院既是“120”急救指挥中心,又是院前急救站,在目前基层乡镇卫生院急求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仅由县医院承担全县“120”急救任务必然是负担过重和急救半径过长。而且,医院院前急救尚无“120”调度指挥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仅靠1-2路模拟电话接入,通讯落后,院前急救调度质量无法保障。 3、院前急救装备落后。全县二所县级医院、三所中心卫生院仅有的6辆急救车均为普遍型,无一辆抢救型急救车。参与院前急救的所有急救车辆均无配备除颤监护仪、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不能满足紧急救护需要。 4、医院急诊科建设滞后,如场地狭小,设计不合理,所必备的抢救设备缺乏或陈旧老化,急诊专业人才缺乏,大部分由各科医生兼职或轮转值岗,基层卫生院更落后,有的无急诊科,有的则挂牌而已。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建议 针对现行的急诊医疗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和完善全县120急救体系建设。 1、提高认识,急救体系建设应纳入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急诊医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临床医学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急诊医学与其他专业的不同是其认识规律与处理原则,都密切地围绕赢得时机和抢救生命而展开。以创伤为例,有文献报道,创伤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不可逆的持续性休克,难以控制的出血和呼吸功能衰竭,当休克后1小时内得到救治,伤亡率为10%,若超过8小时,死亡率则急剧上升为75%。因此,医院十分强调急救车的出动必须在5分钟内,医生集结待命、会诊必须在10分钟内。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道路交通、工业、环境等多种因此,各类创伤、群体性意外突发事件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近三年,县医院急诊人次占门诊工作量的23.7~24.5%之多。但由于一些困扰急诊医学发展的症结没有很好解决,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认识滞后,如一些老百姓随意拨打120电话,有的无理要求120救护车接送病人,国家也没有很好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急诊医疗模式。由于急诊医学涉及面广,很多方面是政府行为,在我国急诊立法尚未出台以前,只有政府把急诊救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间急诊医学的发展。 2、加快县急救分中心建设。无论是群体意外伤害,还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都会出现大批量伤病员,突如其来的情况,医院急诊科首当其冲。面对不断变化的突发事件,除加强各级医院的急诊科建设外,在原有县医院120急救中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由政府协调主办的县急救分中心,形成“120”电话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覆盖全县完整的院前急救体系,并与市急救中心形成急救网络生命救护体系。 3、探索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模式。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反应灵敏的通讯指挥系统、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装备精良的急救设施、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具体措施是: (1)建立统一的急救指挥中心。在全市、各县(市)设一个急救指挥中心,分别承担全市、县域内急救救治工作,有利于掌握全市、全县的急救情况,特别是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个统一的急救指挥中心有利于协 调全市、全县的医疗资源。 (2)统一标准、分类加快急救网络建设。目前医院急诊科大致可分为通道型、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和内外科共同发展的自主型三种模式。通道型模式急诊科主要负责院前急救和院内分诊,急诊科作为病人的绿色通道,危重病人需要住院时,经急诊科分诊转送各有关专科病房。这种模式的急诊科所需人员少、投资小,适合于较小医院的急诊。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急诊科设置有内科急诊病房,内科危重病人可在急诊科急忙仍和监护治疗,为急诊内科医生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了基本条件,但是有些疾病内科治疗过程中需要中转手术,还需要转送有关专科病房,这样也限制了急诊内科的发展。自主型模式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病房为一体,内外科共同发展,多学科立体交叉,为危重病人提供优质快捷服务。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技术全面、训练有素的队伍。根据这三种模式,结合地理位置和医疗条件,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对全县的急救网络设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基本标准,分类指导建设,包括急救站的使用面积、急救单元、急救车辆和装备、急救设施和药品及急救站人员编制、急救站的建设费用等。在县区域内选择若干个点,建立通道型或半自主型急诊网点,加大财力重点对设置急救分中心的县医院建成自主型急诊模式,有利于病人和突发事件就地、就近及时迅速地得到救治处置,有利于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各级急救站的功能,为急救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3)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当前紧迫问题。如抢救型救护车、急救设备、设施的配置、院前专业急救人员的增加与培训、建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等,以完善县域内急救体系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