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者:文学艺术、新闻、社会科学组 主办单位:县府办 提案内容:
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美国不断向世界各国渗透他的文化,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地篡改他的历史,陈水扁为了台独的目的不断地搞“去中国化”,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利用文化促进交流,从文化中寻找商机,运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则更是在世界大行其道,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门建县晚,且由临海、宁海的边缘地带分割组合而成,很容易使我们对三门的文化积淀产生疏忽与不重视,但深入探究三门60多年的历史,三门县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的独有的文化现象,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魅力。 民国时期为何要设立三门县?为什么有三任大总统或下令或撰文对三门湾进行开发?当时中国两个最大财团:南洋华侨和上海实业界为何相继到三门考察、调研,制定宏大规划,直到进行实施开发?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三门文化之内核
一、三门湾声誉的雄起 (1)有识之士的慧眼独具。首先关注三门湾的是清刑部主事王咏霓,王咏霓曾出使法、德、美、意等国,历经香港、南洋、印度洋、地中海诸地,抵柏林。驻外三年,曾协购北洋海军舰只。光绪十三年回国,经英赴美,再经日本抵上海,沿途考察各国政治习俗。正是这位具有世界性眼光的王咏霓,回国后对我国沿海一带进行了考察,向清政府提出了把三门湾开辟成船坞。 (2)西方列强的垂诞——意大利欲租借三门湾。清光绪十五年(1899年),意大利多次派军舰驶入三门湾进行勘测与示威活动。意大利驻华公使马丁诺于二月二十八日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租借三门湾,但遭到了民众反对和清政府绝。三门湾的价值也进一步为世人所认识。 (3)张嘉禄上书开发三门湾。鉴于外人的垂涎,清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十日,清给谏张嘉禄向朝廷上书,请求开发三门湾商埠。他在上书中说道:“意大利索租未遂,居心叵测,三门湾既为外人垂涎,应预作谋划,如不自开商埠,倘别国再复觊觎,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则沿海之地,疲于设防。通盘计算,利弊可知。今若开设商埠,可一举数得,既可化瘠壤为膏腴,增加赋税收入,也可堵强邻觊觎,安内攘外均皆有利。” 至此,三门湾引起了国人上下的关注,名声大振。 二、民国时中国最大的两个财团——“南洋华侨”和“上海实业界”对三门湾的考察、调研与开发。 第一大财团“南洋华侨”。南洋华侨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形成的最有实力的财团,他是对广东、福建等地有胆有识的仁人志士闯荡南洋(也就是东南亚等地),吃苦耐劳,苦心经营,获取了较大财富的华人群体的一种泛称。南洋华侨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性眼光、用他们实践学习国外经验的财团。他们勤奋节俭,吃苦耐劳,他们的爱国精神为国人所称道。他们不仅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过巨大献还对我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功绩,至今仍在发挥着影响,张嘉庚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民国7年(1918年),华侨渠之先生等公推邹辉清回国,调查祖国实况。邹辉清到北平,经介绍晋见总统徐世昌,得到了徐世昌的支持。邹辉清历经8个月对沿海地区进行了调查,最后把目光投向了三门湾,认为三门湾为天然之良港,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堪作华侨回国开发居住之地。 于是,邹辉清回南洋,携家眷,还有汽船、轮船等物资再回祖国。他老父说:“能报效祖国,就是报亲恩了,去吧!” 经过邹辉清的努力,民国8年(1919年)2月8日,徐世昌颁发了招徕华侨兴办实业的大总统令。同时取得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大力支持,并召集上海实业界100余人开会,征求意见。他们拟订了详细的开发计划,计有19项:1、设银行;2、开矿山;3、围涂垦植;4、推广新法捕鱼;5、开辟马路;6、开水道;7、办自来水厂;8、建电厂;9、建码头;10、建船坞;11、建市区贸易交通设施;12、建铁路;13、发展水上交通,南通香港,北达上海;14、开辟山水明媚地区10000亩,建华侨住宅区;15、建兵房;16、建公园;17、建参政会;18、建孔圣庙,行孔圣大道;19、以外事业及各种制造厂等。他们联合20名侨商组成董事会,筹集资金准备开发,但因江浙军阀战争爆发,开发计划落空,爱国志士邹辉清等人的5年心血付之东流。 第二大财团——上海实业界。上海实业界与南洋华侨有着密切联系。邹辉清等南洋华侨开发三门湾时,就曾召集上海实业界征求意见。上海实业界中,有些还是南洋华侨移居而来。战争过去,时机到来,上海实业界便应声而起。民国18年(1929年),上海总商会推荐许廷佐开发三门湾。他们以上海实业家的实力为后盾,聘请比利时工程师亲自到三门湾考察,拟就开发三门湾商埠计划书。 他们的目标更宏大,计划更加详细,从第一计划到第三计划,不仅明确了开发目标,而且有了开发步骤。巡检司港口为商埠,田湾山为渔轮埠,海游港为实业港,先在巡检司用水泥石块建筑5公里防波堤建造码头轮埠、堆栈、旅馆,形成2400亩面积的市区,建造三(门)义(乌)铁路,开设益利、舟山两艘轮船,北通上海、南通闽广,正屿涂建飞机场,旗门港为海军港,实业以造船为主,建在蛇蟠岛。他们决心将三门湾建设成集实业、贸易、港口、航空为一体的像香港一样的商埠。 计划呈送国民政府后,中央派工商部、建设委员会及浙江省府会堪委员,前往三门湾勘察,并调查许廷佐他们的经济实力。认为开发条件优越,许廷佐实力雄厚,办事有方,信誉昭著,可负此任。 计划得到民国政府批准后。许廷佐即在上海虹口百老汇74号设立三门湾辟埠公司。至此,三门湾开发开始有了实质性进展。许廷佐首先在巡检司建造了益利码头、益利堆栈、三门湾旅馆和商店等,开设益利轮班,定期往来巡检司与上海,并着手测量三门湾至义乌铁路线路,三门籍著名人士林淡秋也被邀请参加考察。民国20年(1931年)6月,许廷佐等上海实业界12人发起组织三门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拟订章程,先行开办渔盐、垦牧、砖瓦厂,分作1000股,招收股东。上海等地民族资本家来察看者络绎不绝,附近工商者竞相迁居巡检司。三门湾辟埠计划正在实施中,不幸益利轮船在三门湾海面上被海盗抢劫,严重影响股东招收。 三门湾开发虽遭挫折,但许廷佐开发的决心和毅力未有稍怠。民国21年(1932年)春,他又组织考察团重来健跳、蛇蟠、巡检司勘察。同年夏,邀请渔业专家朱元鼎教授和复旦等5所大学师生来三门湾考察。终因时局动荡,开埠计划未能实现。 三、民国时三位大总统或下令或撰文开发三门湾。
1、首先是孙中山先生。民国5年(1916年)8月,孙中山由上海到杭州,途经绍兴、宁波、舟山,乘军舰视察舟山群岛。26日乘健康号考察三门湾。称三门湾为实业之要港,后在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中,把三门湾定为东方第九渔业港。 2、第二位关注三门湾的民国大总统是徐世昌。他不仅在民国7年(1918年)接见了南洋华侨代表邹辉清,签署了招徕华侨回国兴办实业的大总统令,而且还专门为开发三门湾下发大总统令。总统令如下:“内务、农业两部呈请:将浙江三门湾定为度办模范自治农垦区域,安置回国侨民,俾兴实业等语。侨商同属中华国民,比年以来眷怀祖国,咸思复我邦族,于农、工、商各项实业协力经营,本大总统迭经切令地方长官妥为抚辑……该部请将浙江三门湾定为模范自治农垦区域,自为优待侨民振兴实业起见,应即准如所拟,由部会商浙江省军民长官切实规定,并应由外交部分饬各埠领事,通知侨团公举代表回国,妥筹办法次第进行。总期旅外侨民闻风兴起,近以彰悦来之治,远以树拓殖之规,有厚望矣。此令!” 3、第三位是蒋介石。民国十八年,当上海实业界代表许廷佐向国民政府呈报了三门湾开发计划后,首先是6月27日行政院院长谭延恺作了批示:“行政院批示第142号,具呈人:许廷佐等。呈送开辟三门湾计划书,请鉴核转令部会提前办理由,呈及附件均悉。查此案昨据该民等由国民政府交办到院。业经分令财政部、工商部、建设委员会迅予会同查案以复。以凭核办在案,仰即知照。此批,附件存。” 随后蒋介石作了批示:“国民政府指令第12305号,令行政院。呈复奉交上海市总商会呈请,开辟三门湾港埠,及许廷佐呈送该项计划一案,经交由工商部、建设委员会呈报,派员会勘三门湾地方,确有开辟港埠之价值。许廷佐具有相当资力及信用,所拟计划,亦属妥善,自可准其承办,转请鉴核备案由。呈及附件均悉,准予备案。附件存。此令。民国十八年十月十六日,主席蒋中正。” 四、民国时三门湾开发思路的逐渐明晰与三门县的成立——三门,民国时的深圳 清王咏霓提出开发三门湾时,思路较为单一,即把三门湾建为船坞。 清张嘉禄提开发三门湾,目的是为防列强租借,同时为防匪患,“一举而数善备,似于安内攘外两端,不无裨益。” 至孙中山先生把三门湾列入《建国方略》提出开发三门湾时,思路仍然比较单一,即把三门湾建设成为东方第九大渔业港。 至第一大财团——南洋华侨的到来,三门湾的开发计划渐见明晰,他们以拳拳的爱国热情和独具的世界性眼光,决心把三门湾建设成实业与商埠相统一的全国一流的经济特区。他们提出“自开商埠和他开商埠”的经济建设理论,认为“吾国开辟商港,与英、美、德、法、日、俄诸国开辟香港、上海、青岛、大连等处租界情形不同,倘吾国亦步亦履彼成法,则方针大误。何也?查外人在吾国开辟租界,其目的仅在彼自己国内工厂制造品物载运来此销售,以货物来易金钱去,故着手处只需经营地盘,使商运聚集,得以从容售脱,已可达其目的。吾国则不然,何也?吾国工业,比列强相差何此数百倍,实无经商之可言。盖无工厂不能有商贩,既无工则无商,既无商则商港等于零。倘此次开辟三门湾亦步学外人在吾国开辟租界办法,竭其全力经营地盘,其结果非但无益于本国,必又为外人添强有力之商港,则害国甚矣。故此次三门湾入手方针,以万劫不毁之策,须以经营地盘之财力,先用作创办工厂之基本金,因有工厂然后有工人,工人做工于此,必赖于衣食住三者。则其所得工资,定在当地消化。于此三者,则商者有业可营,有利可获,不招而自来。因工商之发展,地方自必随之发达,则吾所视为最困难之巨大建筑,已随工商业而发展解决于无形之中。盖工商能进步若干,则建筑工程自必随之而进步若干。” 以许廷佐为代表的上海实业界的到来,三门湾开发思路变得更为明晰,许廷佐在他向民国政府提交的开发三门湾的报告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三门县的主张,“以湾口之南田县迁移健跳,改为三门县以发展实业”,民国29年(1940)六月14日,三门县获民国政府批准成立。从三门湾开发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再到三门县的成立,许廷佐可以说是三门县的开县鼻祖。如果作一简单的类比,当年的三门就如同现在的深圳,三门县就是民国时期的特区。 五、三门县开县鼻祖许廷佐及其后人 许廷佐(1882~1941年),浙江定海人。6岁丧父,兄妹三人,仗母亲洗衣糊口。10余岁,从师习铜匠。稍长,辗转至上海谋生,先在外商开办的饭店供职,后在百老汇路开设益利饭店。嗣后,创办益利汽水厂、益利缺罐头厂及益利拆船打捞公司,兼营运输业,有舟山、益利两客货轮往来上海、定海、温州间。遂成沪上著名企业家。民国18年(1919年)承办三门湾商港开发。 许廷佐在上海与家乡开办廷佐义务小学,免收学杂费,使贫苦学童有入学机会。并有造桥铺路、施粥送棺等义举。1941年逝世于上海,吊唁者挤满会堂,扶柩恸哭,赠以“急公好义、造福桑梓”等挽联。 解放前夕,许家船只被国民党征用,全家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其子许文贵继承家业拓展海外航运事业,至孙许志勤,许家在台湾百名富豪排名中列96位。后许志勤将事业逐渐转向香港,曾为香港船东协会执行委员、香港航业协会董事长等职,现为香港和合航业集团董事长。 六、天台灵气锺于三门,烟台、青岛不能擅于前,澳门、香港且以形势褊狭而自卑矣——民国时各位有识之士对三门湾的评说清张嘉禄说:“浙江之三门湾,环山滨海,可藏巨舰,中间岛屿纷列,尤足资控制而裕利源。” 孙中山说:“三门湾为实业之要港”。 邹辉清、徐春荣等说:“试思南通州仅棉业一小部分之成效,而地方之发达,国人交口称颂。但是三门湾地方与南通不同,南通仅一江口,出产品棉一种,三门湾乃一海口,陆上交通铁道可通南北,水路通沿海及扬子江,水道可直达外国。 “至渔业一途,在三门湾开办地处适中,利源之钜,已属惊人。……若三门湾之鱼,制销爪岛一埠为数已钜,尚有南洋群岛亦属销鱼之处,有此种巨大事业可为,较之南通州出产之富,不可以道里计,华侨在三门湾有此事业经营,设或不能发达,实为天道所无。” 许廷佐说:“天台灵气锺于三门,自海观之,宛若蓬莱仙岛,则烟台、青岛不能擅于前,澳门、香港且以形势褊狭而自卑矣。” 这些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全国县市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我们三门历史文化的内核之所在。 这些史科我们已部分掌握,但更需要我们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解放后,开发三门湾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从曾经贡献三门财政半壁江山的三门盐场的建设到三门湾开发公司的成立,从蛇蟠岛的围垦到标准海塘坝的建成,从三门核电的开工到三港三城的提出,一脉相承,这里体现了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内涵的“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志存高远,百折不挠”的三门精神。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直在追求着富裕的梦想。时代虽然不同,梦想仍在延续。
打响三门文化之品牌
如何开发利用三门这独特的文化资源,打响三门的文化品牌,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我县深层次文化研究工作,努力挖掘三门文化内涵。文化局、县志办、档案局等文化部门要通力协作,做好深层次文化研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县志办的力量。县志办作为我县深层次文化研究的部门,有着其他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要健全机构,增加人力、财力、物力。 二、把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努力把三门的文化内核建设好、宣传好,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拓展三门县县志办的工作职能。 1、建造一座“三门湾开发史陈列馆”。三门湾开发史涉及到诸多的人和事,他们在三门乃至中国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纪念,去宣传。做好这一工作,有利于增强三门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引起上级部门和有识之士对三门的关注和重视,有利于提高三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塑造一尊许廷佐塑像。作为三门的开县鼻祖,许廷佐为开发三门湾,几乎倾其所有。他的胆魄,他的见识,他的爱国之心,都应该受到三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是对许廷佐后人的最好激励。 3、拍摄一部三门湾开发史专题片和一本画册。 4、到2010年,举行三门县建县70周年庆典活动。 三、努力把三门的文化内核转化为经济建设的动力,让文化建设为三门经济建设服务。许廷佐后人许志勤等,在台湾、香港都较有作为,是有名的实业家。我们把这一文化品牌做好了,也有利于吸引这些前人的后代到三门投资开发,共同担当前辈未竞事业,实现祖辈遗志。还有邹辉清及其他股东的后人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和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