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异地商会是在外三门人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是回归家乡、报效家乡的有效载体,也是树立三门形象,让三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商贸之桥。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我县共有10万余人在外工作和生活,其中直接在经商办企业或从事商贸关联产业的估计有3万多人,但建设异地商会这项工作较为滞后,自2003年在宁波成立第一家三门商会以来,10年时间仅在上海、成都两个地方建立了三门商会。与之比较台州各地,这几年在市委“三个台州”战略引领下,全市(包含市本级和县级)建立异地商会已达120多家,通过这个特殊组织,在外台州人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新台商”力量。
造成我县异地商会工作滞后的原因,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像三门商人集聚度较高的北京市,商会筹备了好几年,但一直成立不起来,关键是缺少有效的协调。如在杭州,也可以在历年同乡聚会的基础上,指导成立杭州三门商会。
二是在外三门商人总量少又较为分散,给组建异地商会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在外三门商人相对集中在京、沪、甬等少数几座城市,尽管在广州、南宁、温州等一些城市三门经商人士逐年在增多,但数量没有上述几个城市多。
三是缺乏有号召力的会长人选。三门经济基础薄弱,在外企业家产业大、实力强的为数不多,新成长的年轻企业家尽管有创业热情,但在一个区域内要形成有感召力的代表人物尚待时日。当然,也有一些低调的成功人士,没进入公众的视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团队精神”、“抱团意识”、“合作共赢”等字眼越来越会频频出现。如何管理好大量在外人口,对家乡政府也是一门新课题。因此,无论从外生经济发展需求,还是从社会和谐角度出发,建设好异地商会都是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了改变我县异地商会建设滞后局面,建议如下:
一、家乡政府要加强对在外三门商人、异地商会的关心和指导。在外三门商人、企业家,是新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外发展大了强了,就会有反哺家乡、回归投资的愿望和能力,统战部、工商联等部门应该以多种形式去关心这个特殊群体,了解情况,宣传三门,帮助协调解决异地商会筹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放宽条件,加快异地商会建设。三门总人口少,在外经商办企业人士更少,所以我们在异地商会建设工作中,也要放低要求,放宽条件,灵活操作。如在广州市,虽然没有知名度较高的三门籍企业家集聚,但也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创业群体,像小雄镇就有40多人在那里从事服装加工业,他们也非常期待家乡政府牵头帮助组建三门商会,形成从“一家一户闯天下”到“依托组织创大业”的氛围。县里每年应给相关部门下达异地商会建设的考核指标。
三、加强培养,选好一个热心商会工作的会长。要办好一家异地商会,关键是两个人,一个善于服务又有号召力的会长和一个具有广泛人脉资源的秘书长。我们要走出会长人选标准的误区,会长人选的确定,不能仅仅以企业规模、资产大小来衡量,会长要热心商会工作,有与政府沟通的能力,有为会员服务的精神。如温州台州商会会长王潮钿,他是三门人,在温州也没大的产业和家业,但他非常热心商会工作,在商贾云集的温州台州商会里,威信很高。所以我们要多培养像王朝钿这样热心会长。
四、加强引导,通过活动促发展。省、市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通过召开“天下浙商大会”、“台州商人大会”、“台州异地商会联谊活动大会”、“春节回乡商人座谈会”等活动和载体,凝聚了在外浙商、台商的力量,激发了他们报效桑梓,回乡投资的热情,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异地商会的建设工作。我县也要创新工作,每年要安排相关活动,通过活动来把在外三门人的浓浓乡情汇聚到商会这个组织上,从而推进创建工作。
县工商联合会对《加快三门异地商会建设》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三门县工商联对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集聚较多的三门籍工商界人士历来比较关注,通过各乡镇统战委员收集到的资料,多方联系,条件较成熟接近建立异地商会的城市,我们也想方设法进行走访、摸底,如北京、南宁、广州等城市。 二、广州市从事服装行业的三门籍人士,经与张礼会联系,人员分布较散,总人数也不详。我们考虑在适当时候去一次广州,进行详细了解,看是否具备建立异地商会的条件。 三、北京筹建三门商会工作几年前就已着手进行,因种种原则耽搁至今。今年下半年我们打算筹建北京三门商会。 四、县工商联从横向走访、考察活动中,学习到温岭市工商联对在异地返乡的工商界人士开展团拜活动比较成功的经验,视条件许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联谊、团拜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