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 丹邱讲寺

穿过淹没于金色麦浪中
的田埂小路,
到达灵凤山下。
丹邱寺大雄宝殿沐浴
在晨光中,
灰黑色琉璃瓦散发着
古朴光辉,
屋脊两端各立着一只
金色鸱吻,
壮丽雄浑,气势端然。
5月8日,县政协港澳台、归侨、宗教、少数民族组委员赴亭旁镇考察丹邱讲寺重建工程。县政协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秘书长任传郎出席活动。亭旁镇分管领导,县政协文化艺术、新闻、社会科学组委员代表受邀参加活动。
• 委员们参观了重建的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两配殿和在建的观音阁等地,详细听取了负责人释慧华法师关于丹邱讲寺重建的过程和当前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情况介绍。
丹邱寺的前世今生
《丹邱寺》
(唐)贾岛
何处是丹邱,深林林尽头。
金星耀沙渚,铁屑浑溪流。
冷落残僧少,荒芜古殿幽。
披图考名实,曾有凤来游。
历史上,先有亭旁丹邱,后有浙江台州。台州这个地区因为孙绰《游天台山赋》后比较出名,而丹邱讲寺早在三国时因为葛玄就有点红火了,地名台州更是到了唐朝才第一次出现。
丹邱山始于三国时期,南极仙翁葛玄(寿星菩萨)炼长生之仙丹,寻不死之福庭,从山东蓬莱沿海南下,至三门湾见此山灵毓秀,烟霞绚丽,茶绿香嫩,丹药之材遍地可取,遂在此筑庐炼丹,开启养身长生之新篇,茶叶妙用之始祖,丹邱也亦此而定名也。
△ 千年古钟代表丹邱寺历史文化象征,每年除夕会有来自各地的有缘人前来敲古钟祈福。
到了东晋,孙绰在任章安令时,写下了有名的《游天台山赋》,其中第三节开头也讲到“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把葛玄在丹邱炼丹之处定性为“不死之福庭”!丹邱也慢慢为人所熟知,这也就难怪南朝宋元嘉二年,要大动土木,兴建了一个丹邱寺。
明代丹邱一度成立亭山书院,清末有义士王延圆,赖余沈等在丹邱聚义,1928年5月,浙东第一次起义“亭旁起义”在丹邱集会,建立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三门县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解放县,亭旁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
因岁月淹延,丹邱寺于1962年全部毁坏。2012年,古刹迎来重建。重建的丹邱讲寺将被打造成为精品红色文化园,采用宋式木结构建筑,内含丹邱文化园、梅盛园、茶文化园、亭旁起义旧址等项目。目前,已建成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两配殿、祖堂、伽蓝殿等主要建筑。
• 座谈会上,委员们围绕丹邱寺的文化内涵、红色元素、功能定位、政策保障、规划设计、资本引进、社会关注等方面展开讨论,并针对寺院建设遇到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 各有关部门就丹邱寺重建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涉及土地指标、规划设计、进寺道路等方面,建议由亭旁镇牵头,加强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改局、交通运输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共同破解寺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问题。
◇ 深入挖掘丹邱千年历史文化内涵,着力培育唐诗和茶文化元素,将丹邱寺与亭旁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把丹邱文化园作为延伸“1928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之一。
◇ 积极发挥县佛教协会自治和主心骨作用,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协商解决寺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用地征收、政策处理等共性问题,探索更多有效的解决路径。
◇ 加强社会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丹邱寺的宗教和文化建设。